
時間: 7月13日(六) 13:00 ~ 18:00
地點: 耕莘文教院一樓大禮堂 (臺北市辛亥路一段22號)
主講者:陳科神父(主教團秘書長)
帶領輔導:董澤龍神父(香港思維靜院院長) …
閱讀全文→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
自從網際網路發達以來,教會就不斷致力予以推廣,將之善用,以促進人際的交流相會與人類整體的團結互助。藉由本文告,我想再次邀請你們眾人一起省思我們每個人處於各種人際關係中所憑藉的根基及其重要性,並在面臨當前通訊傳媒發展之下排山倒海而來的挑戰時,重新發現人性的渴望:不想被隔絕、受冷落。
「網路」與「團體」的比喻今日媒體無孔不入,已與日常生活難以切割。網路如今是當代最有力的一項資源,它是我們共享的資源,成為各類知識和各種關係的泉源,這在過去實在令人難以想像。然而,關於科技發展對其內容的產出、流通及使用等過程所帶來的巨大改變,許多專家也強調因此而形成的諸多風險,即對全球真新聞的蒐集和共享造成威脅。儘管網際網路足以代表通往知識的寬門闊路,然而事實證明,它也是最為假新聞所充斥的管道之一,更有許多事件的發生與人際關係,在這裡遭到蓄意及有目的性地扭曲,而成為用來抹黑的工具。
我們必須承認,所謂的社群網路,雖然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彼此重新認識和相互支持,同時卻也為了謀求政治和經濟利益,操弄個資,罔顧對人與人權的尊重。數據顯示,在青年人當中,每4個人就有1個人曾經遭到「網路霸凌」。
在這般錯綜複雜的情境之下,再次思考「網際網路」發源的基礎──「網路」這字彙隱喻性的意義,為重新發現其正向潛力會有所助益。「網路」的圖像令我們思索:它雖然缺乏中心,結構不分層級,也沒有承上啟下的組織,卻擁有龐多的線索和通路、繁複的交會和連結,以確保其安穩牢固。「網路」因其所有組成份子共同承擔、各司其職而發揮效用。
從人類學的觀點來看,「網路」的隱喻令人聯想到另一個饒富意義的圖像:「團體」。
一個團體如果能團結一致,充滿信心,追求共同目標,力量會更強大;若能慎用語言,彼此聆聽、相互對談,這個團體將成為一個交相支持的網路。 …
閱讀全文→
親愛的佛教朋友們:
1.在慶祝衛塞節之際,我們代表宗座宗教交談委員會呈上最溫馨的問候與最誠摯的祝賀;願這節慶帶給您們、您們的家人,以及您在世界各地的團體喜樂與平安。
2.今年〈衛塞節文告〉的啟發來自於2019年2月4日教宗方濟各與阿茲哈清真寺大伊瑪目泰耶伯在阿布達比簽署的文件,關於〈人類兄弟情誼──促進世界和平與共同生活〉,該文件呼籲世界各地人民要促進婦女和兒童的尊嚴。
3.耶穌和佛陀的教導提倡婦女的尊嚴。佛教與基督信仰都教導婦女和男性享有平等尊嚴,兩者在提昇婦女地位都扮演重要角色。
佛教徒與基督徒婦女為我們宗教的傳統和整個社會作出重大貢獻。另一方面,無可否認的是,婦女時常遭受歧視和虐待;有時,宗教典故用來描述婦女某種程度不如男性。
4.當今,侵害婦女和少女的暴力行為是個全球性問題,多達世界女性人口的三分之一遭受此害。戰爭衝突、衝突後以及流離失所的局勢更助長這樣的情況。婦女和少女特別容易受到人口販運和現代奴役現象的傷害,這些形式的暴行對她們的健康產生不利和往往造成不可逆的影響。消弭這不公正現象,就必須為年輕婦女和女孩提供受教育的機會,保障她們同工同酬,確保她們的繼承權和財產權得到承認,克服在政治情況、政府單位和決策過程代表性不足的問題,解決嫁妝等的不平現象。促進婦女的平等尊嚴和權利也應反映在宗教交談:更多的婦女需要在會議桌上占有一席之地,女性人數比起男性仍是極少數。
5.親愛的朋友們,需要採取緊急行動保護婦女,捍衛她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正如《人類兄弟情誼》該文件所指出的:「承認婦女受教育和就業的權利,並承認她們能行使公民權的自由,是一項基本要求。此外,必須努力使婦女擺脫違反其信仰和尊嚴原則的歷史和社會條件。還必須保護婦女免遭性剝削,不被視為商品或娛樂或經濟利益的物件。因此,必須結束所有詆毀婦女尊嚴的不人道和粗俗的做法。必須努力修改那些阻礙婦女充分享有其權利的法律。」
6.那些當權者和領導人肩負特殊責任,鼓勵其追隨者維護婦女和少女的尊嚴,捍衛她們的基本人權。我們同樣提醒我們的弟兄姊妹們注意性別意識形態本身所蘊藏的危險,這種意識形態否認男女之間的差異和互惠。
在促進婦女和少女的尊嚴和平等方面,我們期望能促進和保護婚姻、母親和家庭生活的制度。 …
閱讀全文→